哈尔滨”白事先生”有了殡葬专业大学生

摘要:1995年,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,该专业学生甚至在毕业前半年就被各地殡葬单位“预订”一空。”1991年出生的寇彬彬,是目前乾坤园现有4名来自长沙民政学院殡仪专业的“科班生”中最小的。

殡葬专业“科班生”在举行仪式。

新晚报4月2日讯 “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。”一如电影《入殓师》的经典台词,殡仪这个冷门专业,在当下迎来了春天。哈尔滨殡葬行业近几年来迎来了殡葬相关专业的大学生。“科班生”上岗后,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,服务着这座城市,也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改变。

“科班生”没毕业

就被“预订”一空

“当年报考殡葬专业,就是看重了它的冷门,觉得学的人少,将来毕业一定好找工作,竞争少。”33岁的乾坤园管理处主任李超,是长沙民政学院殡仪专业的毕业生。7年前,他被“挖”回哈尔滨,差不多是这个行业第一个“科班生”。

过去,从事殡葬行业的人被认为是“没文化、晦气、瘆人”。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多是“岗后培训”,在实践中通过“传帮带”掌握的技术。大概在2008年左右,这个行业来了“科班生”。与少数专业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冷遇相比,殡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这种担心。1995年,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,该专业学生甚至在毕业前半年就被各地殡葬单位“预订”一空。

“我的同班同学转行很少,几乎都工作在全国各地的殡仪馆、公墓。”1991年出生的寇彬彬,是目前乾坤园现有4名来自长沙民政学院殡仪专业的“科班生”中最小的。她说,这行薪资水平尽管普遍高于当地平均工资,但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高。但是就业倒不用担心,在其他热门专业毕业生还要奔波于多场招聘会时,殡仪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实习期就签了工作。

第一节课

给逝者穿衣

周一挽联设计,周二遗体整容,周三尸体穿衣……这是一份殡仪专业课程表的部分内容。看似“重口味”的课程,也改变着学生对死亡与生命的认知。

上学第一节课就是给死者穿衣服,那场景让寇彬彬至今仍记忆犹新。“逝者的手被抬起,没有支撑后,瞬间就是直直地落下。但并不僵硬,也不是如想象般那样冰冷。”小寇说,刚开始给遗体穿衣都是六个同学合力完成,到后来,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。

“逝者家属在丧事的每个阶段,心理的感受都不一样。”27岁的郑茂胜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专业安葬礼仪师。学习期间专门有“人文关怀课程”,如今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,小郑却发现很多悲伤并不是都要去安慰,有时候只是安静地看着,陪着,听着,给家属一个发泄的出口,当一个听众。

每一类艺术墓

都有职业符号

“科班生”上岗后,也给冰城殡葬行业带来了换血似的改革。作为人生终点的守护天使,他们用专业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。

从业4年,主持过的下葬仪式1200多场,最多一天30场,郑茂胜用专业、文明的服务方式,挑战着传统思维,以对生命的尊重赢得了生者的认同。黑伞撑起“遮阳天”,一路引导到墓区;伴随着庄重又舒缓的轻音乐,进行致辞,既介绍逝者生平,又站在家属的角度表达哀思;下葬的过程很简洁,七枚铜钱以北斗七星形式放在墓室底层,也可以摆放文昌塔,如果双人墓的主人一方还在世,可以摆放一瓶白酒,寓意寿命长久。改变了以往民间“白事先生”封建迷信、拖沓冗繁的一套。

要说“专业风”,不能不提这群年轻人想出的“点子”——艺术墓。专修陵园设计专业的李超,一直对俄罗斯新圣女墓、上海福寿园的艺术墓崇尚有加。“公墓本就不是阴森怕人,而是一种文化的体现,个性的彰显。”在李超和他的小伙伴们努力下,乾坤园的第一批艺术墓目前已经基本完成,分为知识分子、军人、警察系列,每一类艺术墓上都有显著的职业符号。

尽管清明节,烧纸的队伍依旧排队、各种祭品依旧摆在墓前,但“科班生”们依旧信心满满,网站、微信等各类“微”祭扫用户在大幅增加,人们对于殡葬的观念在向文明环保转变,对生命的态度也愈发尊重。

链接

殡葬专业课程表一览

周一 挽联设计

周二 遗体整容

周三 尸体穿衣

周四 逝者家属心理安慰

周五 火化机使用